一、学生竞赛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1.师生参赛积极性不高
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不愿意参加到竞赛指导工作中,他们或迫于领导压力或迫于晋升需要等才会参与,而且没有长期参赛的打算。大部分在校大学生不愿意主动报名,甚至在高强度训练时还会有退赛的想法。但是每一次备赛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国赛世界赛,对于指导老师和参赛学生来说极具挑战性,如果没有强大的动力支撑,是很难取得好成绩的。 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理念严重滞后,对实践性教学认识不足。教师认为上好理论课是本职工作,而辅导竞赛是可做可不做的事;学生认为理论课程学习才是正事,参不参加竞赛对自己不重要。尽管“重视实践性教学”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是落实到教学中,实践教学并没有真正与理论教学拥有同等地位,竞赛作为实践性教学的一种形式,自然也就不被看重了。
2.竞赛干扰正常教学秩序
为了在大赛中获得好名次,一般都会要求备赛学生全面停课进行全日制式赛训,不参加教学计划内其他课程的学习。集训时间短则数周,长则数月,“参赛=不上课”很容易引起误导。各类参赛学生人数越多,对正常教学造成的干扰就越大,容易引起教学与管理上的混乱,造成其他师生的不满。另外,教师指导参赛,出现双重工作量,也容易导致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只能疲于应付。竞赛与教学的矛盾,源于“赛教分离”,为“赛”而“赛”。竞赛活动没能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没有与日常教学相结合,缺乏长远规划。技能竞赛活动应该来源于教学,服务于提高教学质量。脱离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的“纯粹”的技能竞赛,会使得技能竞赛走向了极端。
3.竞赛软硬件支撑不足
要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一般离不开实验实训软硬件的支持。参赛学生不仅需要扎实的学科知识,更需要到实验实训室进行相关竞赛软件的模拟仿真训练和实验实训仪器上的实操演练,乃至需要到企业中锻炼。为达到竞赛要求,升级改造实验室硬件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目前竞赛类软件更新速度很快,有些软件仅用于竞赛,不太适合教学使用,也导致参赛成本过高。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经费筹措途径,这也是一些高校竞赛项目规模和水平下降的原因之一。
4.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弱
竞赛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选拔创新人才。参赛学生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还要具备较好的创新能力,能够发现问题,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不断推陈出新,展现出自己的创新能力。但是,很多参赛学生都存在这样的短板: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能力相对缺乏。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家对于竞赛的关注度一般都集中在竞赛结果上,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些指导老师急功近利想要出成绩,会机械化地去模考操作,不能静下心来思考如何去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这种以竞赛成绩为导向的错误观念,如同盖楼,若没有底层建筑,哪来的空中楼阁;同样,在日常教学、参训过程中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自然会导致竞赛成绩不突出的现象。
二、推动学生竞赛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1.改革竞赛管理,强化竞赛激励机制
强化激励机制是提高竞赛质量的最直接办法。参加竞赛仅凭兴趣和知识储备远远不够,还需要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激发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实现竞赛成绩的突破性提升。目前,很多高校都已制定竞赛管理及奖励办法,并在适用范围、奖励标准、赛事分类等方面进行不断修订完善。各学校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构建班级赛、二级院(部)赛、校赛、省部赛(行业赛)、国赛、世界赛六级技能竞赛体系,并给予相应的荣誉奖励、物质奖励及相关激励政策配套,有效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参赛积极性,让竞赛成为学生成长、教师进步的重要平台。
(1)导向性激励政策。
对于教师,最核心的激励政策要体现在职称等晋升机制方面;对于学生,最核心的激励政策在于推荐免试获得升学机会等方面。首先,发挥教师职称晋升政策导向激励作用。将竞赛成绩计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作为职称评定和晋级的重要参考依据。尤其是职业院校,可以把指导学生获得国赛、世界赛的第一、二等次奖项等标志性成绩,作为优先推荐条件,让职称晋升政策更加灵活。其次,完善学生推免升学政策导向激励作用。专科院校需要积极与本科院校对接,开展专升本联合培养等合作,让本科招生专业覆盖本校所有专业,不断完善技能大赛获奖推荐免试升学政策,如获得省赛一等奖或国赛三等奖以上的高职应届学生,可以申请面试考核,提前录取。本科院校可以给予在竞赛中成绩突出的学生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资格,为其在毕业后继续深造创造良好机会。这将有效解决学生竞赛与学习成绩的矛盾,进一步提高参赛积极性,以便全身心投入竞赛,提高竞赛成绩。
(2)物质奖励。
进一步修订竞赛奖励办法,大幅提高获奖师生的奖励力度,这是对师生辛劳付出的认可和回报。除竞赛主办方给予的奖励外,学校还需要对获奖师生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主要有:①在物质奖励标准上,进一步强化世界赛、国赛、省赛的地位;同时,综合考虑A类(世界级、国家级)、B类(省部级)赛事中办赛的水平、竞赛组织的科学性及认可度,细分A、B类赛事的奖励标准,降低C、D类奖励标准。在指导教师团队奖励标准中,可以倾向于A类赛第1、2档次以及B类赛第1档次,鼓励追求高质量高水平赛事,提升参赛能力和水平,创造标志性成果。②在学生奖励标准中,区分团体赛和个人赛,同时一等、二等、三等之间差距也翻倍拉大,正向引导学生勇攀高峰、追求卓越,激发参赛团队的竞争力和战斗力。③竞赛管理规定中,还强调教师团队奖励、学生团队奖励的奖励经费中,包含奖金和团队发展经费,鼓励获奖团队进行接续发展,进一步激发团队活力,提升团队创造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
(3)荣誉奖励。
每年度在获奖学生和指导教师中分别评选出“十大技能标兵”和“十大技能竞赛优秀指导教师”。优秀指导教师教师在本年度教学质量考评中,直接认定为“优秀”等次,并纳入各部门和个人年终考核,作为考核单位和个人业绩的重要依据;技能标兵将优先考虑各类评优、奖学金评选活动,毕业时可优先推荐就业单位。
2.扎实开展实践性教学,重视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实践性教学是高职院校重要的教学环节。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并要求高等教育要“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1)更新教育理念,重视实践性教学。
针对传统教育“重知识轻实践”的问题,应当从更新教育观念开始,转变教师轻视实践性教学的观念,转变学生不想投入实践性学习的观念。高职院校需要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在实践中体现理论价值,从而具备创造意识、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提升教师实践性教学能力。
名师出高徒,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好实践性教学的前提。目前,专业师资队伍“偏学历化”现象普遍,大部分教师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学校工作,缺乏企业经验。高职院校要积极推动教师参加企业生产性锻炼,制定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轮训、挂职锻炼等制度,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双重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强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吸引行业精英和企业骨干来校任教。
(3)改善实践性教学条件。
加大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的投入,根据比赛项目和内容要求,对实验实训室进行合理规划,通过新建、扩建、改善等方式,给学生提供的足够的科研设备、场地、实验材料等硬件配套条件和相关比赛软件。针对性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良好环境。
3.深化教学改革,将技能竞赛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要开展专业建设调研,按企业岗位技能要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全方面打造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1)以赛促改。
专业建设以技能竞赛为契机进行教学改革,将竞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运用问题驱动等探究性教学方法;在实习、实践等环节增加技能竞赛的内容;还可以将竞赛项目纳入全校选修课,等等。理论教学偏重于专业理论知识和人文素养知识,技能竞赛项目偏重学生实践考核,两者统一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校赛指导依托于选修课、第二课堂、兴趣小组及社团,省赛和国赛集训放在寒暑假,尽量保证日常教学的完整性。
(2)赛教融通。
在讲授专业课基础知识的同时,带领学生参与相关专业竞赛,现竞赛与教学内容相融互通,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以赛促学,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3)以赛育人。
高职院校要发挥竞赛育人功能,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积极培育大国工匠精神。一是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敢于拼搏、敢于创新的能力,鼓励创新思维。二是要培养精益求精的学习精神和敬业精神。每一次比赛,都是一场历炼。借助大赛的刻苦训练,能很好的磨去学生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如浮躁、浅尝则止、不会总结反思等,锻炼一丝不苟、追求极致的大国工匠品质。(节选自《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