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965-0588

高职院校校企双元“共建课堂”的意蕴与实施

高职院校校企双元“共建课堂”的意蕴与实施


一、高职教育校企双元“共建课堂”内涵与职教意蕴


1.“共建课堂”的内涵


作为教育生态微观层面,“共建课堂”依托于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订单班、产业学院等规模型校企合作项目,主体包含了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在校学生等。学校与企业进行员工互聘,组成合作团队。一方面,教师作为企业外聘员工参与企业项目,及时掌握一线岗位人才需求及技术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企业导师参与校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标准、实训标准的制定及教学实践,实现企业用人的精准培养。学生与教学团队构成学习共同体,以线下课堂、线上平台、实训基地为学习空间,遴选企业真实项目进行交互学习,实训过程中遇到技术研发和技能提升问题实时与企业导师、校内教师共同研讨,充分体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内在协同和相互作用。


从“共建课堂”校企各方的优势来看,企业导师主要负责引入真实项目、解读项目信息、跟踪实践进度、转化教学成果,教学方式以线上为主,定期参与线下教学实践活动;学校教师主要负责讲授理论知识、组织小组研讨、引导项目实践、评价学习成果,教学方式以线下为主,线上参与互动讨论;在校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课前、课中、课后通过线上线下多元方式与教学团队进行项目全面解读、小组方案研讨、开展项目实践,最终输出学习成果。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专家、校内教师、在校学生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互补与共享,见图1。


图片


图1“共建课堂”构建逻辑


从“共建课堂”的内在关联出发,教师的角色既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或引导者,同时又与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共同解决实践中的技术难题。随着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知识技能日新月异,职校教师持续性学习也将成为常态。校内教师理论知识丰厚,但是对新技术的应用往往与市场发展存在时间差,因此,以行业标准、市场需求、社会发展为导向,及时补给新知识,加强对新技术新领域的探索,是校企双元育人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往往是静态的被动接受者,而“共建课堂”则借助信息化技术与传统课堂形式开展混合式教学,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动态的学习过程,形成非标准性的学习成果,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满足其个性化学习与实训需求。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在课堂中相互支撑、相互融通,互助研讨技术实践,助推学生完成学习。


从“共建课堂”资源构成角度来看,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以理实一体为主,聚焦“四新”标准培养学生精湛的工艺技术、创新的思维方式、优良的职业素养。课程资源包括专业的理论知识、先进的技术知识、前沿的商业理念、企业的用人要求等。教学团队引入商业项目根据工作过程重构知识体系,以颗粒化形态资源构成结构化课程模块,资源内容校企共建、合力完成。企业在市场环境中孕育了强大的商业资源、丰富的项目经验,能够研判准确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定位,这些都赋予了教学资源更多有效价值。教学团队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学情选择优秀案例,侧重内外资源的联通,优化传统资源供给,及时分享时效性资讯,为产教融合理念下实现理实一体课程建设提供了优质养分。


“共建课堂”在人员结构、课程特点、教学目标等方面较传统课堂具有明显区别,充分发挥育、训、研、产等功能特质,多元主体依托多维平台展现更为频繁、密切的互动共生行为活动,促进共同体内部关系紧密联结。


2.“共建课堂”的职教意蕴


“共建课堂”涉及知识体系建构、教学实施管理、优质成果转化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其本身无法由学校教师单独完成,需要发挥产业、行业、企业的综合作用,充分考虑其内在结构和各要素之间的协同共生,在教学生态的微观层面搭建校企协同育人的桥梁。校企合作中,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是职业院校的内在需求,其中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也是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痛点和难点;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求职发展是学生的刚性需求,其中高质量的就业是学生和家长的重点关切;精准储备人才、降低新人培训成本、提高产出效益是企业的发展要求,其中如何获得优质人才、增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企业拥有丰富的商业资源、最新的技术设备、规范的行业标准,学校拥有充足的人才储备来源、强大的技术研发团队、权威的教学标准,双方利用优势弥补自身短板,赋能人才培养全过程,是保持高质量课堂和高品质人才培养长久生命力的根本。


“共建课堂”由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协同授课,根据企业岗位要求提炼出课程的教学任务内容、知识技能重点难点、职业精神与素养要求等,教学团队以此为目标,构建知识结构体系、设计课堂内容、组建学习资源,校企共同拟定课程计划并参与教学实施全过程。通过教学结构流程与内容再造,使教师端、学生端、企业端相互联结,实现职业教育与岗位需求的有机衔接、学校与企业的相互共进、学生与市场的和谐适配,教学课堂全程实现校企深度参与共建。


二、高职院校校企双元“共建课堂”的教学实施


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入,促使各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如项目制、串讲制、学徒制等等。当前,主流的校企双元课堂是在教学中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根据典型工作过程将项目涉及的各个技术指标解构成模块化知识、颗粒化资源,再重构教学内容,校企协同线上线下混合授课,这也初步构成了当前“共建课堂”的模型样态。


1.“共建课堂”的团队组建


教学团队是课堂实施的主体,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核心力量。选择哪类企业的专家来组建教学团队,主要根据专业面向来判断。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聚焦专业领域中最主流的企业类型,因地制宜吸纳合作企业,才能够满足人才输出的要求。


以数字文创产业为例,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生产技术快速迭代、商业模式快速更新、消费群体快速成长是其最大的特点,其核心技术力量、商业运营模式基本由头部企业掌握并引领,而中小微企业往往无法及时跟进和转换,大多成为头部企业的生态系统或者上下游公司。在课堂教学中,要将最时尚、最前沿、最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传授给学生,必须汇聚一流的企业资源,引进高质量的技术力量,邀请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企业导师加入课程团队,显而易见,头部企业是数字文创相关专业的最佳合作对象。


“共建课堂”中每门课程的教学团队一般由3-5名教师组成,包括校内教师1-2名,企业导师2-3名,其中需要配备1名行业知名专家,主持指导教学标准开发及课程内容论证,确保知识体系的先进性、合理性,以及与行业发展、岗位需求的适配性。企业导师依据行业标准、企业标准、核心岗位要求、核心能力要求与校内教师共同进行教学设计,开发教学资源,制定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教学,及时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优化教学内容。在校企双元育人过程中,校企双方发挥各自优势,明确任务分工,规划企业资源纳入路径,有序开展课堂教学。


2.“共建课堂”的教学设计


基于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校企互动必然成为双元育人的具体表现。“共建课堂”教学设计对接产业生产,以技能学习为出发点,解构工作过程,重构知识体系,融合岗课赛证,按照项目化课程、典型化任务、商业化流程、模块化知识、颗粒化资源等综合考量。首先,教学团队要根据教学目标、学情分析、岗位要求、工作过程、赛证指标等提炼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针对性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模拟操作汽车维修的实训项目,解决教学重点难点。其次,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实施过程对知识要点、教学步骤、资源分配、时间节点等诸要素进行教学内容和实施流程再造,通过角色扮演教学法让学生融入工作情境,实现沉浸式学习。最后根据教学团队各方优势、资源、技术等,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及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在完成课业的同时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课程设计总体要求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知识内容传授为核心,以优质成果输出为导向,合理安排不同教学手段,采用企业线上教学、校企串讲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授课。


3.“共建课堂”的实施路径


校企双元“共建课堂”的机理内涵,孕育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多维度衔接、相互融通,教学生态层面面临着教学内容与实施流程再造。课堂内容对接产业生产,按项目化课程、典型化任务、商业化流程、模块化知识、颗粒化资源等综合设计整体教学,推进校企双元育人向深度延伸。


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以理实一体为主,根据“共建课堂”描述的生态结构,教学实施过程划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以“包装设计”课程为例:教学团队引入校企合作真实项目,模拟工作场景及工作过程,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解构知识要点、重构教学内容,以商业包装设计工作流程为依据设计“工作模块+具体任务”的沉浸式教学方法,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包装设计常规商业化流程分为市场调研、项目策划、方案创意、设计制作四个部分,在教学中依次拟定为四个模块,每个模块下设具体的典型工作任务,学生与教学团队按需分工,协同完成。课前,企业导师发布项目信息资源及讨论提纲,供学生自主学习与感知,校内教师在学习平台搭建项目小组,按项目分工匹配职业人角色,组织学生与企业导师开展线上讨论,形成课前知识初步认知。课中,校内教师根据课前学习情况与企业导师共同分析学情,组织学生分组研讨项目计划,制定设计方案,方案确定后进驻校企实训基地进行电脑制图、印刷打样,训练学生的核心技术能力,解决教学重点难点。课后,教学团队根据知识要点在线答疑解惑,追踪辅导,按照学生需求进行个性化的项目探索,师生团队针对技术难点深入研讨,企业导师开展点对点的线上辅导,多维度实现课程内容的创新挖掘与拓展延伸,辅导学生参加专业竞赛,帮助学生实现成果转化,从而实现课程高阶知识技能的生成。(节选自《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年第6期)


高职院校校企双元“共建课堂”的意蕴与实施

1

0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自:XXX(非计支宝)”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咨询热线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