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965-0588

感受智慧工地的“天赋异禀”

Dingtalk_20220606111455.jpg

全流程BIM建造技术,让建筑有了“孪生兄弟”,可实现工程可视化,并具备调节、管理功能;防水防渗的“双重玻璃罩”,一旦产生裂缝,可第一时间自行愈合“伤口”……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滨江地下环路项目现场,人们感受到了智慧工地的“天赋异禀”。

已进入地下结构施工阶段的武昌滨江核心区地下空间环路(二期)工程EPC一标段项目,可谓“大腹便便”,其南至武车一路、北至徐家棚大街以北,建设内容包括3公里主线及匝道,19个地块车库接口,串联2.3万个停车泊位,有13条匝道连接地面市政道路。建成后,将串联起周边大型商圈、住宅、公共人行步道和停车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交通“大根系”。

给项目造个“孪生兄弟”

“盘根错节。”在接到任务的时候,该项目总工程师邱昌感到并不轻松。由于工程都在地下进行,且道路纵横、结构复杂,这给施工带来巨大挑战。

“通俗地说就是需要完成大量‘暗箱’里的工程,难度陡增。”项目负责人蒋少武打趣道。建设者们想到了一个新办法,使用BIM技术,给项目造一个“孪生兄弟”——虚拟的“云上模型”,它是工程的电子克隆版,可以随着工程“实时生长”。

邱昌说:“虽然项目在深约10米的地底空间内,但借助‘孪生兄弟’,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精准可控。”这个BIM建设管理平台,集全景3D、协同办公等11项功能于一体,管理人员可随时通过手机APP和电脑端口登录后台,将现场施工进展尽收眼底。

“小到每根桩基的长度、施工时间,都可以‘秒查’。”邱昌轻点鼠标,随着模型放大细化,基坑中已完成的一处钻孔灌注桩型号、成品日期、验收日期等都一一呈现出来。

更为神奇的是,这个“孪生兄弟”还搭建了“CT问诊平台”,碰到质量不过关的地方,铁面无私地指出来,督促整改,有效提升项目管理效率。

“双重玻璃罩”自愈裂缝

如此复杂的地下工程施工,注定不是一帆风顺。在该项目地下环路最北端距长江堤岸直线距离不到100米的地方,丰沛的江水给工程建设带来巨大考验。

据介绍,基坑处于长江一级阶地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黏性土、黏性土夹粉土、砂土层,地下水丰富且水头受长江水位控制,年变幅较大。如果采用常规防水工艺,后期极有可能发生渗漏、垮塌等危险。为破解难题,该项目技术团队艰难攻关,最终敲定采用了防水防渗的“双重玻璃罩”方案。

建设者们首先在基坑外围进行水泥搅拌桩止水帷幕施工,随后,在基坑底部以下约5米的空间,打入环环相扣的搅拌桩进行隔水加固,基坑五面围封,形成第一层“玻璃罩”。接下来,项目在主体结构防水混凝土施工时,添加高性能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剂,形成第二层“保护罩”。这个防水剂“身怀绝技”,可以在裂痕产生的第一时间,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晶体,自动填充裂缝。

蒋少武笑着说,该工艺以结构自防水取代了传统外包防水,一方面克服了临江建设区域强渗透、高承压的不良地质条件,也节约了施工周期,方便了运营管理。

安全帽长出“千里眼”“顺风耳”

小小安全帽长出“千里眼”“顺风耳”,看得见周边的危险,听得见工人的求救。在现场,一个个装备先进的安全帽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由于项目施工线路长、人员流动大、周边环境复杂,安全管理难度大,我们决定在安全帽上装上‘雷达设备’。”项目安全总监李洪周说,“过去,判断工人是否遵循安全生产规则,通常由管理人员的眼睛去‘巡逻’。”李洪周解释道,随着科技的革新,工地变得智慧起来。现在,采用人员定位系统,在施工现场设置基站,通过安全帽上的定位标签,系统每两秒钟就可以自行实时采集工人的位置信息,并传导给项目平台。管理人员通过手机或电脑端,可实时查看作业人员分布及信息情况,包含人员定位、轨迹回放、危险时段预警等,如同给工地安全管控装上了“千里眼”。

“看着工地变得越来越聪明,我们心里更踏实了。”在工地打拼了30多年的工友刘师傅笑着说。

蓝紫色渐变线条星空创意微信公众号二维码.png

0

0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自:XXX(非计支宝)”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咨询热线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