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965-0588

《高职院校课证互融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论文编号:19 论文状态:
客户评分: 论文价格: 免费
类型: 更多精彩微信扫描右边二维码进行关注!
摘要: “课证互融”是指专业课程与相关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其相关标准之间的融通。课证融通涉及人才培养各个方面,具有系统性、结构性、协同性、多维度要素等特征。

“课证互融”是指专业课程与相关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其相关标准之间的融通。课证融通涉及人才培养各个方面,具有系统性、结构性、协同性、多维度要素等特征。因此要求高职院校立足社会市场需要,关注学生成长学习诉求,统筹优化社会各界育人资源,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设计及运用,最终实现教育教学全面改革。基于此,本文从“四个流程”(行业认知、基础学习、技能强化、融入岗位)和“五个环节”(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搭建、教学制度优化、人才输出)出发,探索构建了高职院校课证互融“四·五”人才培养体系,并提出相应的实践策略。


一、课证互融“四·五”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课证互融“四·五”人才培养体系由“四个阶段”和“五个环节”组成,见图1。


高职院校课证互融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四个阶段”包括认知行业阶段、基础学习阶段、强化技能阶段、融入岗位阶段。其中,认知行业阶段是指学生在选择专业之后,明确自身专业特点与学校特色,熟悉行业发展趋向。基础学习阶段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基础职业能力,以“文化课+技能实训”教学方式,辅助学生练就基本就业能力。强化技能阶段是为巩固学生基础学识,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实践能力,深化教育教学办学改革,为学生步入就业岗位奠定基础。融入岗位阶段是在学生掌握基本职业技能基础上,借助校企合作方式,以见习实习促就业,保障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工作岗位需求高度适配,加快学习成果转换,提升学校就业率。该四个阶段为递进式,注重立足行业认知,突出夯实学生专业理论和技能基本功,提升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需求的契合度。


“五个环节”包括“双化”教学方法、“双师”队伍建设、“双重”课程体系、“双制”教学制度、“双模”人才输送。“双化”教学方法在于契合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借助数字化与驱动化教学方法,尝试探索O2O混合式培训、千人千面学习推荐、在线直播教学、智慧课堂与实训陪练等信息化教育方式,助力数字化人才培养落到实处。就“双师”队伍建设而言,按照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要求,注重采用“请过来”“走出去”师资培养方式,搭建高标准教师培养体系,为育人工作提供支持。就“双重”课程体系而言,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通过布局实训基地、关注前沿市场动态,完成课程拆分与再设计,提升专业人才在岗位上的适配性。就“双制”教学制度而言,依据2019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根植于国家职业教育制度框架,创设学分银行、课程置换制度,以激励方式实现学生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间的互通衔接,实现“管好两端、规范中间、书证融通、办学多元”的战略目的。就“双模”人才输送而言,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化教育体系。高职院校通过“师带徒”方式和“订单”模式畅通技能型人才成长渠道,厚植企业与职业教育共存的社会环境,促使职业院校与企业间形成命运共同体,形塑人才培养与传承新格局。


“五个环节”立足于“四个阶段”,以双向施力方式疏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路径。


二、课证互融“四·五”人才培养体系的阶段分解


(一)认知行业阶段:“基础课程+基础素质”双发力


1.基础课程模块设置

在基础课程模块设置方面,一是高职院校在学生接触公共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将企业参观见习穿插在日常学习当中。这将有助于学生了解相关行业基础工作流程,形成行业第一印象。二是教师结合职业院校办学方针,定期邀请企业教师走进校园开展讲座,向学生传递行业最新发展趋势、企业安全运营常识、职业规划及职业道德等信息,进一步拓宽学生对相关行业的认知。立足于基础课程学习,学生将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了解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向,提高职业认同感。


2.基础素质模块设置

在基础素质模块设置方面,一是课证互融“四·五”人才培养体系下,高职院校教师将以学生终身发展为议题,开展服务型教学。教师针对学生特点,基于岗位要求,立足正确人生价值观、职业操守对学生进行因人而异的教育教学。二是教师通过启发式、讲授式、问题探究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授课。高职院校教师依据真实教学情况采用师生对话、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集体讲解等多样教育形式,辅助学生了解专业知识与就业岗位具体事项,提升学生对企业市场与行业的认知水平。


(二)基础学习阶段:“数字化+智能化”双巩固


1.数字化教学方式

在数字化教学方式方面,根据差异化专业设置,高职院校借助数字化技术,不断变革教学方式,教授学生丰富的专业知识。一方面,教师根据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难易程度,通过实物教学设备、仿真模拟软件等进行多元化教学。在此基础上,以任务驱动、情境模拟等方式组织教学活动,进一步巩固学生自有知识架构。另一方面,教师鼓励学生借助数字化技术,对计划教学任务进行分解,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技能,提升学生习得专业知识的能力。


2.智能化教学环境

在智能化教学环境方面,课证互融“四·五”人才培养体系除了变革根本教学方式之外,还注重结合新型智能化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促使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均可实现自主学习。在课证互融“四·五”人才培养体系中,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智慧图书馆、数字化阅览室等场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基于此智能化教学环境,教师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建立联系,形成学生智能职业生涯匹配方案,促使学生专业学习更加贴近岗位实际,进而达到高效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强化技能阶段:“实训+实岗”双跟学


1.实训跟学

在实训跟学方面,高职院校基于校内实训开设以实操为主的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技能学习与实践场所。学生在实训中逐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操能力,掌握符合岗位要求的各项专业技能。更进一步,学生通过模拟行业部门设置和运作模式,全面开展岗位综合模拟训练,促使学生身临其境感悟企业文化,强化职业能力,彻底适应学徒身份及心理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邀请企业教师通过校内实训、实际岗位教学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接轨相关岗位,逐渐提升学生岗位适应性。


2.实岗跟学

在实岗跟学方面,课证互融“四·五”人才培养体系一致倡导“职业化+职业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基于知识技能难度、学生学习规律及熟练度,通过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进入岗位实习。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派专业教师全程跟踪指导,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理论知识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教师将实岗跟学评价对接企业岗位职业技能考核标准,结合岗位需求考核学生实岗能力,实现实践教学与企业岗位评价标准的无缝对接。


(四)融入岗位阶段:“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双养成


1.职业技能养成

在职业技能养成方面,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化合作,帮助学生彻底完成“准员工”的身份变换。一方面,扩大企业教师参与教学的范围,降低企业用人成本的同时保证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利用企业轮岗学习机会逐渐熟悉相关岗位及职责,为其职业技能养成奠定基础。基于此,学生全方位将所学知识与业务流程高度契合,将书面知识付诸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技能的紧密结合。另外,企业教师与校内专业教师高效配合,以量化任务辅助学生了解岗位技能,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2.职业素质养成

在职业素质养成方面,职业技能是融入岗位的必要条件,职业素养则是长久立足于岗位的“金钥匙”。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一道,以培养政治意识、职业认同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服务意识与奉献意识等为根本,在企业内为学生开设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和帮助,积极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与职业院校合作的相关企业需要建立形成企业层面的教育督导体制,助力学生时间观念与职业习惯的养成,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而实现“就业—职业—事业”的转变。


三、课证互融“四·五”人才培养体系的环节解析


(一)“双化”教学方法


1.数字化课程教学

高职院校应通过实际案例教学讲解,提升学生运用数字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根据不同学生学习能力,借由数字化技术量身定制课程,匹配适合学生的课程进行教学。如此,学生可通过相关融媒体资料,利用线上教学课堂多渠道获取行业知识。此外,随着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的建成,高职院校学生可获得相关岗位的仿真学习空间,可借由虚拟实训基地这一网络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为学生自主化学习提供便捷、多元场所。


2.任务驱动式教学

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将学生学习内容分解为模块化内容,并参与学生实践,辅助学生理解课程知识,有效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指导下,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学生思维水平、应用水平皆得到有效提升。另一方面,教师将任务目标与情境式授课手段相结合,使学生可以直观感受课程学习的趣味性,从而有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二)“双师”队伍建设


1.在企人员“请过来”入校授课

一方面,高职院校应面向关联企业,针对学历合格且具有三年以上在职工作经验的人员进行招聘,邀请企业员工加入师资队伍。企业兼职教师通过参与教学及管理,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利用自身优势助力提高人才培养成效。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聘请行业专家进入校园指导学生。高职院校主动向行业协会寻求合作,行业协会选拔相关人员入校任教,助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2.院校教师“走出去”入企实训

在实施高级教师资源“引进来”的同时,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对教师进行教育培训,实现本校教师“走出去”。高职院校输送专职教师入企实训,进行“跟岗仿学”“顶岗实践”,将书面理论技术技能化。校内专业教师可将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纳入职业规划,以实践和理论“双能力”提升为目标,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在培养新入职教师时采取实习制度与企业实践制度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教师实岗实践能力的提升。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可在教师晋升、职称评定方面给予相关教师政策性帮扶,有效提高教师参与实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双重”课程体系


1.以实训为重点开展教学

高职院校应基于本校专业设置情况,注重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建立基于生产环节的实训基地。在该实训基地内部,高职院校应结合数字化技术,创设多元化、智能化课程体系,为学生参与顶岗实践提供实操场所。同时,高职院校可与生产管理规模化、技术水平相对先进的企业开展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此外,高职院校可借助顶岗实习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得到锻炼。


2.以行业发展为重点开展教学

课证互融“四·五”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专业化人才为主要目的,强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度关注行业与市场发展重点。高职院校应依据市场发展走向以及行业需求设计教学任务,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新体系。同时,要以时代创新需求为导向,自上而下变革课程教学目标,基于行业实际筛选课程内容,关注市场需求的同时,全面考虑学生学习能力及学习进度,帮助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清晰认知。


(四)“双制”教学制度


1.深化课程置换制度改革

课程置换制度是确保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的育人制度。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人才输送始终要以企业需求为依据。因此,企业本身研发的实训体系应同职业院校课程进行置换。如此一来,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时能与更多前沿知识接触。高职院校将以企业、培训评价组织所使用的课程为依据,对现有院校教材进行改良,全面评估当前专业课程设置,对师资培训、专业教材、教辅课件进行置换,以匹配企业用人的专业需求。


2.积极对接学分银行制度

学分银行制度是打破传统专业限制及学习时间限制,将技术人才技能培训及学历教育相结合的育人制度。学生可基于学分银行进行课程考试、技能证书考取,并积累相应学分。如同商业银行一样,学生可将学习经历及成果转化为学分,并存储于学分银行中,给予学生短期及中长期学习模式的选择。且高职院校与教育机构之间的教学资源在学分银行中得以共享,各级学分银行可对实际学分进行转换,给渴望实现自身学习理想的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平台,并帮助其取得技能等级证书,以深化课证互融人才培养方式。


(五)“双模”人才输送


1.强化“师带徒”模式

首先,对企业在职员工进行培训。高职院校同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围绕业务工作本领、产业前沿信息获取、统筹协调能力等方面进行预备师父培训。帮助企业内预备师父补齐专业短板,提升综合素质,保障带徒质量。其次,建立师徒间相互结对帮带关系。高职院校学生在相关企业实习时,按照“以老带新,以熟带生”原则,选择业务水平较高、作风优良的企业在职员工担任师父,建立师徒结对关系,师父从理论知识、业务能力、思想作风上对学生进行全面引导。最后,加强“师带徒”工作考核。高职院校与企业将从日常工作及重点任务推进等角度对“师带徒”工作进行考核,确保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2.启动“订单输送”模式

区别于其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订单输送”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用人单位与人才培养机构之间签署订单,联合培养人才。高职院校保证以企业需求为准则进行人才培养,企业则保证录用院校的合格毕业人才。“订单输送”模式下,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依据市场变化、企业及学生需求,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确保人才“订单”的具体化、详细化。同时,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充分发挥自身有利条件,投入相应教学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而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人才。(节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35期)


高职院校课证互融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咨询热线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