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编号:41 论文状态:
- 客户评分: 论文价格: 免费
- 类型: 更多精彩微信扫描右边二维码进行关注!
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应具备工匠精神,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有效推动工匠精神与高职教育融合,探求其价值实现的路径,既是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新课题。当前,已有众多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改善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效果,提高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质量,显然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使命和责任。要弘扬和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创新工匠精神培育方案,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去,做到工匠精神和工匠技术两手抓,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助力他们实现自身人生价值。
一、做好顶层设计,全方位推动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高职院校一项持久性、系统性工程,需要更新理念,做好顶层设计,引领广大师生自觉推动工匠精神的培育。
一是以党建引领校企合作,充分发挥联盟平台的合力,用党的创新理论进行工匠培育。重视校企党建共建,凝聚合力,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保证校企合作有序进行,研究实施专业教学计划和实习实训计划,与企业共同培育人才。
二是完善体制机制,释放教师主体活力,激发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改革质量评价体系单一的评价标准,强调对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等职业精神或职业态度的评价。在激励保障体系方面,为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学习提供健全的保障激励措施,将关于工匠精神等相关专题培训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体系。
三是推动“政校企”合作机制建立。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多方联动,政府是发展方向的引导者,企业能够提供物力支持与实践场景,院校则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主体以及输送者,三方联动,深化产学研合作,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和实践教育有机结合,内化于学生的精神之中。学校还可以通过积极推动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完善课程设置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培育效果,真正做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
四是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做好素质教育的顶层设计,强调“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重视家国情怀、文化传承等方面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意识。
二、丰富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工匠精神培育氛围
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关键在于通过环境营造、文化再造,把工匠精神内涵融入办学理念、校园精神、校风校训等校园文化建设中,深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理解,进而达到认同接受的效果,最终将其内化为学生稳定的精神力量乃至内心的信念,以发挥校园文化育人无声的作用。
一是设置工匠精神文化宣传专栏。借助多媒体、学校公众号、校园网站、宣传栏,加强对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宣传引导,促进工匠文化传播与普及,营造“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风尚,让学生对新时代的大国工匠及工匠精神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增强他们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认同。在校园环境布设中融入工匠精神元素,打造工匠文化长廊、大国工匠事迹宣传橱窗、精品工程展示栏等,依据学校自身专业设置及学生特点,线下线上相结合,定期宣传各专业领域的大国工匠、劳动模范、优秀毕业生代表等,使得校园一景一物都能体现工匠精神。
二是开设工匠大讲堂。设计以工匠精神宣讲为核心的大讲堂,邀请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针对性地向学生分享其自身成长成才的历程,通过示范引领效应提升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深度。
三是在学生社团中加强工匠精神文化建设。学生社团可以根据社团自身的性质、特点等,设置社团内部的“工匠”楷模角色,并对其内在的“工匠”特质,以及工匠精神进行宣讲,用“身边人”讲好身边的事,深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
四是充分利用校训、校歌等学校主题文化内容。高职院校校训、校歌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挖掘其蕴藏的工匠文化,提炼其内在的工匠精神,充分发挥校训、校歌浸润育人的作用,让工匠精神成为主体意识和主流精神,不断培植内在的文化底蕴,增强学生的认知程度,促使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是创新活动载体,使工匠精神培育与学生的成长成才有效贯通。如:开展校园技术技能榜样评选活动,选出大学生身边工匠精神传承的典型人物,让工匠精神触手可及;结合学校办学专业,成立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生社团,通过社团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工匠精神、弘扬工匠精神;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把兴趣与爱好相同的学生充分联合起来,使课堂学习延伸到社团活动,在实践锻炼中让学生领悟工匠精神;定期举办各种专业技能竞赛,把项目制成作品,搭配文字和视频宣传介绍,在“第二课堂”中提升学生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网络宣传阵地的重要作用,用好新媒体新技术,将工匠精神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更加生动、更加鲜活的宣传展示。
三、打造教学团队,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的目标定位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教师需要有直接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和经历,才能为学生提供精准指导,解答他们在技能学习、职业道德锻造、工匠精神培育等方面的问题。
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必须要有具备工匠精神的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学习、提高自身职业素养,以符合工匠精神的教育理念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以符合工匠精神的工作态度传授知识和技能,既教给学生专业技能,更能培养学生树立工匠精神。
强化教师作为榜样的示范引领效应。教师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者,也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核心引领者,要建立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教师团队,提升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
学校内部师资队伍建设要制定系列办法和措施,督促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教师素养和专业水平,提高师资整体素质。针对年轻教师普遍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的问题,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和培养机制,通过定期校内培训、学习考察、出国进修以及参与企业实践等多种途径提升年轻教师的实践能力,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对大国工匠及工匠精神的认知水平。
在校外师资方面,可采取柔性引进方式引进企业技术能手、行业领域专家、劳动模范、科研院所技术技能型人才担任职场导师,形成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教师团队,为学生开设“我的职业生涯”讲座,讲述劳动故事,分享成长经历,引领工匠精神。
四、深度校企融合,共同搭建工匠精神培育平台
高职院校要全面加强与企业的深度融合,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工匠精神培育方案,共同搭建工匠精神培育平台,改革实践教学,强化课程建设,拓展实习实训,深化产学研融合,采取“师带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训,不断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把“师带徒”培训效果体现在学生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上。通过师徒情感交流,产生共鸣,潜移默化地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企业在学校组建实验室、参与教材开发,积极引导“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共同弘扬工匠精神。通过校企合作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学校的教学内容符合企业需求,跟上行业发展,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来自企业的师傅和技术人员与学校的教师共同就教学可能涉及的技术操作、技术创新及技术美学等问题开展合作讨论,共同提高学生在技术理性、创新理性等方面的培育成效。专业课教师要注重工匠精神的教学内容设计,企业要为顶岗实习的学生选配好师傅,从企业的视角为学生上好工匠精神教育课,让学生走进企业、走进生产一线,近距离感受“崇尚劳动、劳动光荣”的真实内涵,以增强弘扬工匠精神的自觉性、主动性。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生产经营与管理,从研发专利、技术开发、课题研究、学生培养等方面与企业搭建合作科研平台,实现双赢。
职业能力是工匠精神的核心所在,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强化实践引领,在实践中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注重校外实践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抓好学生实习实训的黄金档期,在学生认识实习、顶岗实习等环节,将培育工匠精神覆盖实践教育全过程,促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领悟工匠精神,培养学生高超的动手能力、突出的创造能力、极强的适应能力,以及提升适应工作岗位变化及职业发展的能力。(节选自《中国高等教育》202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