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编号:43 论文状态:
- 客户评分: 论文价格: 免费
- 类型: 更多精彩微信扫描右边二维码进行关注!
一、“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发展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不断加大政策供给,特别是“双高计划”系列配套政策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建设具有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的目标引领下,高职院校应找准自身发展定位,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办出特色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
1.引领改革,全面推动高职教育内涵建设
我国职业教育经过了示范校时期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点状改革阶段,骨干校时期探索体制机制创新,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专题来探索类型教育的改革阶段,而后开启了“双高计划”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全面推进内涵建设的新阶段。站在职业教育改革的前沿,高职院校亟须聚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和难点,打破现有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打一场高职教育提质升级“攻坚战”。通过“双高计划”内涵式发展,形成“一批有效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政策、制度、标准”,让经验和模式通过复制、推广等形式助力更多高职院校发展,发挥“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
2.支撑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
为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双高计划”高职院校需站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办学,通过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培训等方式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当前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发展动力。在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双高计划”高职院校要积极对接区域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优势特色产业等,优化调整专业对接产业发展,实施“三教”改革,全面对接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能力,以技术创新强化对区域企业的支撑作用,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3.凸显高水平,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双高计划”旨在通过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推动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务必从对标国家战略、推进发展和融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度,谋划和推动高职教育系统性改革,始终坚持高标准定位,实施高水平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入围“双高计划”的高职院校需全面落实十大建设任务,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水平、专业群建设、高水平双师队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服务发展水平、学校治理、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和国际化办学水平等领域体现高水平,从而有效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4.彰显特色,形成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双高计划”建设的第一个基本原则是坚持中国特色,支持“办学特色鲜明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打破“千校一面”的发展格局。高职院校多年来在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和社会培训等领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社会公认的独特、优质的办学特征,这是学校特色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职业教育成为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更需要高职院校办学彰显教育类型的不可替代性——职业性。因此,在办学模式上要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彰显产教融合特色,健全多元共治的治理结构和治理特色,这就要求“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充分发挥自主性和首创性,进一步彰显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实现“一校一特色”。
二、“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中期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2023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等级结果。经过三年的建设与探索,一批办学水平高、改革力度大且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脱颖而出。通过对“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中期绩效报告的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发现部分高职院校突出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群资源整合不够集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有待提升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的重要载体。打造高水平专业群,以专业群为依托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需要发挥专业群对资源的最大集聚效应。一方面,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解决因各专业内部相互连接而导致的专业群基层治理问题,实现专业群内部组织、管理、师资以及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高水平专业群只有解决了内部结构组织问题,才能紧跟外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对接产业链的人才需求变化,精准根据产业需求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需集聚更多外部资源,争取来自政府、行业、企业以及科研机构等多方面的资源,形成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格局。因此,高职院校要整合更多优质外部资源,解决专业群建设急需的资金、人力、技术、科研等问题,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产教融合机制不够健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有待探索
深化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深化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模式改革是重点。目前,制约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关键问题是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校企合作育人水平不够高。一方面,高职院校是非营利组织,企业则追逐利润,两者的冲突导致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与企业市场的经营方式不一致,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形成有效合作和沟通机制时存在阻碍。另一方面,产教融合保障机制缺失,特别是国家产教融合政策落地有难度,导致有效约束和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性政策保障不足,制约了校企协同育人落地。此外,由于校企双方关系松散,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推进不顺畅,如学校有意全方位对接企业真实需求,将企业的真实生产项目引进实训中心,但由于缺乏有效合作运行机制,难以较好地解决人才培养衔接、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3.科研育人作用不够显著,技术技能创新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双高计划”建设任务中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是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养的重要支点和落脚点。高职院校在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取得积极成效,但科研融入教学的程度不够深,科研反哺人才培养的效果不够显著。一方面,由于科研评价标准的缺失,高职院校科研人员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精力不均衡,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与科研分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科研人员带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技术改革项目较少,将科研资源转换为教学资源的能力有待加强,师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在校企合作联合推进科研项目的过程中亟须进一步提升。由此,高职院校在服务行业企业技术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的水平还有待提升,在科研创新与职业教育深度融汇领域还有待深入探索。
4.“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够健全,师资培养体系有待完善
打造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型”队伍,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双高计划”建设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总体上由于区域发展不均衡,部分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还不够健全,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为解决教师数量紧缺问题,更多地从高校招聘教师,缺乏真正来自企业一线、掌握生产工艺和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行业企业骨干教师,导致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虽通过培育、引进等方式,大幅度增加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师的数量,但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评价激励措施还有待完善,没有为教师提供更多发展和晋升的通道。
5.国际化合作不够深入,国际化办学品牌有待塑造
“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在提升国际化水平方面设定了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但国际交流深度不够。一方面,由高职院校主导或参与的多元主体合作的国际化交流平台无法正常开展线下合作项目,通过线上方式开展境外办学项目和人才培养的效果有限。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前期建立的海外分院或鲁班工坊、丝路学院等境外办学机构,对外推广职业教育模式、专业标准、教学标准、课程标准以及教学装备等优质教学资源时受到较大约束,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品牌国际化影响力的提升。此外,受“走出去”企业项目实施进度的影响,高职院校国际合作交流中的海外培训、技术服务等也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导致国际化培训项目推进不均衡、深度不够、品牌影响力不高。(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3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