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965-0588

《现代产业学院组织模式的创新构想与实现路径》

论文编号:15 论文状态:
客户评分: 论文价格: 免费
类型: 更多精彩微信扫描右边二维码进行关注!
摘要: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质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产业界与教育界(企业与高校)之间形成良性融合的共生关系,实现在区域和行业领域整体优化高校和企业的自有资源和共生资源,从而构建产教融合生态系统。重构产业学院组织形态,就是要明确产业学院职能。

一、现代产业学院组织模式创新构想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质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产业界与教育界(企业与高校)之间形成良性融合的共生关系,实现在区域和行业领域整体优化高校和企业的自有资源和共生资源,从而构建产教融合生态系统。重构产业学院组织形态,就是要明确产业学院职能:应产业所求,关产业痛痒,集产业精华,为产业服务。需要了解和熟悉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求,能够整合和聚集资源提出解决产业复杂问题的方案,并组织实施。


改革高校组织构架,涉及组织上下级关系、学院(系)间关系、部门协调和能力整合制度等方面。产业学院的核心功能在于识别和分析产业发展变革趋势与需求,了解和掌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般规律、促进校企长效合作的方式方法,并加强配套制度机制建设;学科专业的核心功能在于聚焦某一特定知识和研究领域的专长,提供“专、精、特、新”的高质量服务,“专”即问题解决的专业化,“精”即研究的精细化,“特”即目标、功能定位的精准化、差异化。因而,现代产业学院并不是原有院系的行政化升级,而是系统革命性重组。


现代产业学院重在“服务能力输出”,通过整合产教融合各方主体的供求信息,重组自有资源及外部共生资源,协调平衡各方利益关系等,开展多主体、多要素、多层次协同服务,以促进校企合作的顺利实现。


首先,现代产业学院是一种虚实结合的组织形态。既可以是校企双方各类资源要素或校企合作过程在物理空间相对固定的实体组织,也可以是在特定时间内为完成特定任务目标而形成的弹性的动态联盟。这就要求内部组织在自上而下垂直职能型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增加横向沟通职能,以满足与企业合作对不同专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员的现实需求。同时,根据实际任务目标打破原有院系、学科、教研室等组织边界,组建柔性组织,当目标任务结束,柔性组织内的成员恢复到院系、教研室、学科团队等原有组织结构中。


其次,现代产业学院要了解把握并整合产教双方的供求信息。着眼于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质量,深入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变革趋势,准确把握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同时,熟悉并能够获取学校所具备的或学校外部的各种资源条件、人才队伍及科技创新成果等资源要素,进而根据实际需求对各资源要素进行聚集与整合。再次,在重组产业需求的各类资源要素基础上,保障资源顺利输出,服务好产业发展。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或产学合作项目要求,组织协调内外部相应的资源要素,确定人才培养、项目合作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具体服务方案和途径,开展产学研等多主体,物质、知识、技术等多要素,设计、应用、研发等多层次产教融合实践,发挥强有力的综合服务功能。


最后,要成为在一个区域及行业产业领域可以优化重组自有及共生资源的大平台。赋能产业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整合及调用能力,增强产业学院统筹协调、调集利用学校不同院系学科专业资源的权限,确保能够融合指挥与使用不同学科专业的师资、科研、社会服务等资源。注重集成应用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增强数字化治理能力、协同能力,形成强有力的综合服务集群,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校企项目合作、产业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等提供大平台和大环境。


学科专业则重在“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知识生产力和知识生产水平,为各个产业学院提供战斗力。其职能是按照产教融合发展需求,优化完善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及社会服务意愿和能力,从而提高对产业发展的学科专业支撑力、人力资源支撑力、科研创新支撑力与综合服务支撑力。


二、现代产业学院组织模式创新的实现路径


现代产业学院组织模式创新有渐进式和重构式两种不同的实现路径。渐进式路径主要针对具有一定发展历史的传统高校,因其对先前发展路径存在较大依赖、对新环境的适应性低等特点,进行改革更适宜采用先试点探索后全面铺开的渐进方式;重构式主要针对新建院校,由于其对传统路径的惯性依赖小、对组织环境的适应性高、战略执行力强、制度贯彻力度大等后发优势,更适于重构式创新路径。无论是渐进式创新路径还是重构式创新路径,都应该从理念更新、战略互嵌、利益互融、机制互联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实现理念更新。首先,要强化亲产业的战略观念。与企业、行业、产业建立更紧密更有效的联系,围绕国家尤其是地方产业导向和产业价值实现,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并由此形成配套的学科制度、评价体系和校园文化与环境氛围,促使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及相应的资源配置、内部治理等方面更加凸显市场机制的属性,从而实现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其次,要强化信息化治理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平等开放、共享共治等特征,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高效进行信息收集和处理,精准地辅助组织决策,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实施战略互嵌。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联系密切,不可分割,高校发展规划与产业学院建设目标应当与地方政府发展的战略目标、产业转型升级目标保持同向同行,互为支撑。要有效促进战略沟通与战略协同,将地方政府发展的战略目标、产业转型升级目标等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目标体系,形成政产学衔接效应,促进政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实现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价值创造一体化。


促进利益互融。重塑校企合作目标、价值追求和初心使命,增进双方组织认同,构筑共同愿景,本着合法、合作、公平、合理和促进价值增值的原则,最大限度激发合作动机与合作兴趣,探索适合彼此的最佳利益分配和利益补偿模式,构建校企共生利益链条,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推进机制互联。首先是推进高校与社会外部机制互联互动。瞄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建立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用共享机制,实现人才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实训实习实践、学生创新创业、企业服务科技创新功能有机结合。其次是推进高校内部机制互联互动。改变传统的纵向科层制组织信息沟通模式,集成应用数字化和信息技术虚实结合的方式,增强现代产业学院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组织自治能力,畅通信息渠道,便于及时协调解决产业学院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节选自《中国高等教育》2022年第20期)


现代产业学院组织模式的创新构想与实现路径

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咨询热线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