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编号:17 论文状态:
- 客户评分: 论文价格: 免费
- 类型: 更多精彩微信扫描右边二维码进行关注!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以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为标准,呈现出“四个相统一”的中国式现代化时代特征,即规模与质量相统一的现代化、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的现代化、适应与引领相统一的现代化、协同与开放相统一的现代化。
一、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规模与质量相统一的现代化
目前,我国已形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规模效应形成的同时也对职业教育发展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大规模”是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基础,“高质量”是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支撑。二者统一于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实际,是发展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与目标任务。
“大规模”是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区别于其他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我国职业教育规模巨大、受教育人口数量众多,进而学校数量、师资数量、设施体量随之等量增长,大规模的职教体系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高质量”是“大规模”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首要任务。高质量与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具有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制度体系,这些制度体系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撑,诸如不断完善的经费、师资、政策等高质量保障体系,夯实了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基础;不断健全的课程、教学、专业等高质量标准体系,规范了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内涵;不断巩固的多方参与、注重发展的高质量评价体系,指明了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改进与调整方向。
二、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的现代化
守正与创新是实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应当确立的辩证法的一对基本范畴。其中,守正是根基,是我国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发展的根本依据,守的是职业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创新是源泉,体现了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活力。二者统一于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特色,是发展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政治根基与不竭动力。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中的“守正”,就是要坚守正道,牢固树立领导核心和办学方向。一是坚持党对职业教育事业的根本领导,二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导向,通过“守正”培养德、技并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将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贯穿职业教育始终,有效推动技能技术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创新之举体现在多方面。一是理论创新,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具有坚实的中国特色和广阔的现代化视野,蕴含着丰富的原创思想、理论与方法,科学阐述了“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等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明确了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丰富了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根基。二是体系创新,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这一基本定位,抓住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两个方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普职相互融通、层次贯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了中国式职业教育体系现代化的基本框架。三是制度创新,宏观制度方面,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通过回应社会各方利益关切问题,努力构建“政府依法治教、学校依法办学、社会依法参与、教师依法执教、学生依法受教的职业教育法治格局”;微观制度方面,通过建立以“文化素质+职业技能”为组织形式的“职教高考”、明确以“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为目标的“双高计划”、深化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学徒制”等职业教育制度,体现了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强大的发展动力。
三、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适应与引领相统一的现代化
“适应”与“引领”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既要根据客观发展需要调整、变革职业教育中不适应的因素,也要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推动社会其他方面的现代化进程,前者是适应,后者是引领。二者统一于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是发展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方向与更高追求。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重要论断,中国式职业教育适应性发展是一种适应经济发展、适应人民需要的现代化发展道路。首先,适应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职业教育的社会属性日益突出,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主动面向国家战略,融入产业发展,适应社会需求。在专业设置上,紧密对接市场需求,加快专业改造升级,布局新专业、调整传统专业,实现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培养适应新产业、新业态的技能型人才;在培养内容上,紧密对接就业需求,制定符合就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配备具有丰富经验的“双师”教师,及时将新工艺、新技术、新理念、新标准等纳入教学内容中,提高培养对象更高就业适应性。其次,适应了人民对美好教育的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思想,明确了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取向。一方面,适应人的“多样化”发展需求,通过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背景的各类人群提供多样化成才路径;另一方面,致力于发展“每个人”,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通过扶持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提升残疾人职业能力,体现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普遍性。
同时,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也发挥着引领性的作用。第一,引领产业的发展质量。产业变革与结构调整推动着职业教育各方面的更新与升级,同时,现代职业教育通过设置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更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培养更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进而以专业设置引领产业发展方向,以人才培养引领产业发展质量,为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提供人才支撑。第二,引领教育体系改革。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一种教育类型,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发挥着培养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新的重要作用。新时代面对新形势,职业教育通过明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效衔接贯通了普通教育与终身教育,统筹引领人才培养方向,对国民教育体系改革创新发挥着重要导向作用。第三,引领独立自主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在适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同时,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中国经验、打造了中国样板。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根植于中国,同样属于世界,开辟了一条独立探索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路径提供了方向和新的选择。
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协同与开放相统一的现代化
协同与开放是中国式职业教育凝聚发展力量、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标志。职业教育的社会性、职业性、跨界性等属性,决定了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具有协同与开放的时代特征。二者统一于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命,是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外延特征。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协同性体现在协同治理、协同育人、协同发展等方面。一是协同治理的能力不断提升。新《职业教育法》中明确了“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社会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要求政府通过转变管理职能、简政放权,推进放管服和管办评分离,进一步激发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行业企业主动参与,发挥在人才供需、教材建设、评价标准、师资队伍等方面的主体责任;学校通过加强规范、科学管理、注重内涵等手段,不断提高院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二是协同育人的水平不断提升。校企协同育人是现代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推动产教融合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凝聚校企共同价值目标、找准角色定位、促进师资互通、聚焦教学融合等举措,共建校企合作育人平台,通过多层次的合作运行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制度保障机制,有效提高协同育人质量和水平。三是协同发展的成效不断提升。一方面,通过地方之间资源整合,切实提升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如基于区域发展一体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促进职业教育一体化、现代化发展,为职业教育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示范指引;另一方面,注重地区间职业教育的平衡发展,通过职业教育为缩小贫富差距、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供了重要支撑与保障。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与外部各要素不断联系、沟通的发展过程,也是职业教育开放性的重要体现。第一,对外交流不断开放。新时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引,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对外交流能力,中外合作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合作交流平台不断巩固;以“中文+职业技能”为特色的职业教育“走出去”发展模式更深、更实,中国职业教育的专业标准、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得到更多国家认同与采纳,职业教育对外吸引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第二,参与主体不断开放。新《职业教育法》鼓励行业、企业、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等社会力量依法参与联合办学,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发展职业教育,鼓励通过多种渠道依法筹集资金,为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开放办学主体、拓宽筹资渠道提供了法律保障。第三,办学资源不断开放。依托信息化平台,建设一批线上课程资源,开发门类全覆盖、内容高质量的在线精品课和视频公开课,实现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依托职业学校,建立一批“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高水平教育实训基地”和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向社会和行业企业开放。(节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