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乐业是每个居民、每个家庭对美好生活的诉求。安居是乐业的基础。住有安居不仅需要适宜的物理空间,还需要好的物业服务、完善的生活配套、合适的通勤距离、良好的社区治理等等。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以下简称“四好”建设)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通过大力发展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用20多年的时间有效地解决了城镇住房严重短缺问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在十年新增2.36亿城镇常住人口的大背景下,202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8.62平方米,比2010年净增加8.29平方米,堪称一大奇迹。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意识到,仍有部分居民的居住空间过于拥挤,不仅如此,住房品质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仍有较大的距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近日在接受央媒采访时提出“以努力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为目标,从好房子到好小区,从好小区到好社区,从好社区到好城区,进而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治理好,让城市更宜居、更韧性、更智慧”,这一理念充分体现了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充分体现了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积极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支持住房改善”“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的精神。
“四好”建设是最重要的民生大事之一
习总书记2019年8月在甘肃考察时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设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中国人权白皮书把国民住房情况列入“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之中。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们建造了不少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极大地改善了民生、促进了新型城镇化。但是,受城市规划理念不同以及重建设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重城市经营轻可持续发展等影响,城市较为普遍地存在住房质量问题多、居民投诉率高;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套不全、生活不便利;小区管理脏乱差、甚至部分陷入无人管理的困境;电梯房占比低和居家养老设施不足、不适应老龄化时代到来;职住不够平衡、通勤时间过长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也终将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四好”建设,就是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目标牵引,抓住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中的核心,相信经过持续的“四好”建设,必定会加快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配的居住现代化进程。
“四好”建设是最大的内需
当前国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也仍然较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放在2023年各项经济工作的第一条,支持住房改善又放在消费之首位,足见住房消费在内需中的作用。从发达国家看,即使进入高度城市化阶段,住房仍是最大的内需,对经济贡献作用大。美国2021年住房和设施(水、电)服务、住房私人投资合计对GDP贡献高达16.66%。从我国情况看,住房以及配套设施的建设与服务,量大面广、带动的产业链长、持续性好,这是其他产业都难比的。因此,在支持“房住不炒”的前提下,以“四好”建设为中心,将在显著改善民生的同时,有效发挥住房和城乡建设产业在扩内需、稳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四好”建设应成为新时代住房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理念与重点
首先,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让居民住上好房子是重要的目标与建设内容。从以人为本的视角,让居者真正能够“安居”“宜居”,必须跳出以“住房”论“住房”的思维,应将住房发展与公共服务、基层治理、产业就业、信息科技、低碳绿色、未来城市等统筹考虑。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理念的大改变。“四好”建设应成为新时代住房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新理念。其次,从住房产业发展角度,随着我国城镇人口增速的明显放慢、户均住房消费已达到相当水平、老龄化日趋严重,我国住房发展目标已从单纯的住房面积扩大,进而转向全面的居住品质提升,“四好”建设将成为推动我国城镇住房产业发展模式转变的一大举措。最后,我国城市建设已结束外延式发展,必须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每个城市政府要深刻理解,市因人而兴,城因人而建,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生活,要统筹处理好生活、生产、生态关系。
总之,从好房子到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从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到让城市更宜居更韧性更智慧,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四好”建设,是面向美好生活、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进行的架构设计,是对传统住房开发、社区建设、城市规划理念与城市发展模式的重构,将在稳增长、惠民生,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大有可为、大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