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必须明白什么是BIM,BIM对我们究竟有什么作用。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对建筑的数据化、信息化模型整合,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作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为设计团队以及包括建筑、运营单位在内的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BIM技术的应用,被认为是继CAD之后建筑领域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具体来说,BIM技术可应用于工程项目规划、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改建及拆除等各方面,实现建筑全生命期内各参与方在同一建筑信息模型基础上的数据共享,为产业链贯通、工业化建造和建筑创作提供技术保障;支持对工程环境、能耗、经济、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分析、检查和模拟,为项目全过程的方案优化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支持各专业协同工作、项目的虚拟建造和精细化管理,为建筑业的提质增效、节能环保创造条件。
不管什么信息化的手段和工具,最终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的产物,一定要与这一历史时期行业内的管理水平、管理环境和管理目的所匹配,才能发挥技术的先进性,才能以技术促管理。现在的施工管理水平还不能跟得上信息管理平台PIMS和BIM技术的先进性?至少在国内的大环境下,整体的管理水平,这里包括管理思路、目的和思维方式等,都还跟不上。施工行业的产品是一栋栋的房子和设施,但是这些既不是在流水线上完成(所以要做装配式),也不是由施工管理人员直接完成,更没有季节、地点等的标准化和规律性。施工行业的产品,更多的时候是由广大的农民工,依靠自身的经验和层层的监督,在不同的作业环境中,“游击”似的进行生产作业。这样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和流动性都极大考验着行业的管理水平。
目前市场主流的BIM软件和平台系统,多是国外先进国家的产物,其内部嵌套的流程,更符合他们的管理流程和管理思维。这里就涉及到这些软件在我们国内落地和普及。首先,如果这些系统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根据不同企业流程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空间和开发环境,那么我相信站在别人的肩膀上,也不是什么坏事。如果在技术层面确实无法改变,需要管理流程的调整与之匹配,那管理制度和思路调整的周期、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将很难衡量,估计到企业层面都很难下定决心去改变,这简直是革命,至少在几年之内是无法完成的。
技术的先进,往往在施工阶段,就表现为增加额外的工作量,降低原有的管理效率,反过来先进的技术也会被落后的管理限制,先进性受到制约。目前我国的综合实力正不断加强,很多国内大型施工企业前些年就开始布局全公司BIM技术实践体系和制度,成绩相当突出。我相信,在具有这样一种氛围的企业中,我们再提集成信息管理系统,一定也会得到一些积极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