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两岸奔波苦,扁舟北去沐秋风。
八千弟子观天下,百年大计一书生。
本文共计3132字,阅读需要9分钟。
导语:十二年前,他主动放弃高薪返校任教,一腔热血扎根高职教育。十二年来,他奔波劳累,以校为家,来回于工地之间,只为学生们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十二年来,高职招生每况愈下,他却见证了八千门下欣然立业。十二年来,他殚精竭虑,一心只为更好的科研成果。《智匠》栏目第三期,对话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宏伟,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忧。
汉水东岸,沿着白沙洲大道一直往南走,一座高耸的教学楼拔地而起,上书三个红底大字——武交院。这便是湖北最大的交通高等专科院校——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从2006年任教至今,陈宏伟已经在这里度过了12个春秋,从最初的普通教员到如今的二级学院院长,他见证了8000余名优秀的工程专业人才的成长。但关于这个身材单薄的中年学者的故事,还得从十五年前的那一个夏天说起。
有志青年忙深造,放弃高薪返校园
2003年,京珠高速湖北南段的施工现场上,一个瘦弱的年轻人正在工地上施工。他是一个刚刚从高校毕业的技术员,此刻正忙着进行测绘。厚重的镜片下,藏着一些兴奋,也藏着一些焦虑。兴奋的是,他刚毕业就能够参与如此重大的国家级项目,焦虑的是,现场的施工作业与往常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大相径庭,一切又只能从头学起。
“特别是在计量与计价这一块的内容,原有的知识距离应用差的很多。因为从2003年开始,清单计价已经进入了公路市场,而我们过去在学校里,整个知识体系还是定额计价的那一套,这之间的差距就像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那么大”陈宏伟回忆道。
▲年轻时期的陈宏伟
随着合同管理,计量支付,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等新思想,新观念在项目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所学知识与实际需要的剧烈冲突让陈宏伟内心越发地不安,这一年秋天,他决定重回校园,去学一些真正有用的东西。
三年后,26岁的陈宏伟顺利从武汉理工大学获得投资与造价管理硕士学位。那个年代,工地上的大学生寥寥可数,有经验的技术员更是凤毛麟角。对于众多的一线业主单位来说,已经拥有三年现场工作经验,又拥有如此高学历的陈宏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们纷纷向陈宏伟伸出了高薪的橄榄枝。
然而,在这个年轻人的心中,有一种声音时刻提醒着他,还有更加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去做。“正是因为之前自己在工地上的经历,让我意识到,加强工程行业的职业化教育已经迫在眉睫,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与市场接轨,能够真正做到学有所用,才是我人生的价值所在。”
于是,2006年年末,陈宏伟拒绝了一众业主单位的高薪邀请,毅然决然地加入了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成为了交通工程学院的一名普通教师。
▲武汉新港纱帽港区共用综合码头项目现场
为事业殚精竭虑,为高职教育的滞后担忧
由于项目管理专业的特殊性,陈宏伟自从加入学院以来,不仅要处理好日常的教学工作,还要兼顾合作单位项目现场的管理工作,一个人身兼数职。他连月地奔波于工程现场与学校两地,每日来来去去,早出晚归。为的便是将一流的施工管理经验与教学相结合,不断地实践,总结,再分享给自己的学生。
在高强度的工作下,本已身材单薄的他,变得越发的清瘦。一米七五的个子,最瘦的时候,只剩下一百零几斤。由于经常睡办公室的沙发,学生们都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做“沙发院长”。
▲“沙发院长”的寝室
但最让他担忧的,还是当前市场化形势下,学校教育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差距:“首先,最先进的生产力一定是在企业,这是毫无疑问的,企业是生存驱动,它必须追逐最好的技术,最好的人才,才能获取最大的利润。企业需要的是能够从事岗位工作的职业人士,而不是到现场以后再继续学习的人。其次,人都具有惰性,从高校的教师角度而言,他们也不愿意每天更换新的素材,准备新的教案。再次,教材的应用过程极为缓慢,工程行业又是一个发展迅速的行业,计划跟不上变化。这种种的因素都导致了高校教育滞后于市场需求。而高职教育本身就是为了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这就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行业需要大量一线人员,家长却舍不得让孩子吃苦
谈到目前高职教育体系的发展问题,他同样提出了许多自己的担忧:“如今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不愿意让学生去一线吃苦,但工程行业怎么可能离得开一线呢?这种观念上的冲突带来了很多的问题。不仅加剧了工程行业的招生难度,更让许多高校陷入了随大流的困境之中”。
除了观念上的因素之外,现在的高校教育的‘天花板效应’所带来的负面效果也越来越明显。“一方面本科教育在不断地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中职中专也想提升自己的生源素质,这一降一升,便极大地压缩了高职院校的招生空间。”陈宏伟介绍到。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正门
天花板效应的加剧,不仅让全国各地高职的招生情况越发不景气,对于教育体系的影响也越发明显。“因为三者之间的教学目标不断趋同,很多时候,高职和应用本科的培养目标一致,连教材都是一样的。另一方面,很多高职教学的老师,从学校出来又回到学校,本身并没有在工程项目上的工作经验,更没有接受过高强度工程项目的锤炼,这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自然很难与市场接轨。除此之外,很多熟悉行业,有能力又有经验的专家,不愿意来到高职院校教学。一流的人才不愿意来,高校相关专业缺乏领头羊,专业的课程设置就非常困难,有的时候设置了一个专业培养体系,但是缺人,课程就开展不起来。”为了克服招生与教学所出现的种种难题,陈宏伟不断地与各大业主单位和施工单位展开战略合作,给院校师生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
“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从立法,税收,校企合作等多个方面的角度发力,需要国家从更加宏观的层面进行激励,让先进的生产力放到校园中去推广和试用”陈宏伟总结到。
▲武交院BIM中心制作的模型样图
信息化就是精细化管理,最看好GIS BIM技术的应用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动,各个企业都在加强自身的精细化管理。BIM技术作为一项应用科技,近年来需求量不断增长,但每个地方都在缺人。陈宏伟介绍道:“因为BIM技术的应用,在各个行业的难点都不一样。像房建行业,它的难点在于‘谁来出模型’,如果模型由设计院来出的话,其它的单位只是在这个模型上工作,会节约很多的人力物力。但现实情况却是,设计院只会出一个二维的图,等施工单位来应标的时候,业主方提出了BIM模型的需求,这个时候,施工单位就需要用设计院的二维图纸翻模成三维模型,来给业主做演示。等到需要算量的时候,这个模型又只是一个演示模板,不够精细,等于白做。在重复的建模过程中,各个单位都难以拿出一个标准,这便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而对于公路行业来说,一条路那么长,通常建模的路段,可能仅仅只是其中的几段复杂路面。而且,在这个领域,如果不和GIS技术紧密结合,这个BIM模型也不过只是一个单纯的注释,失去了原有的含义。”
目前,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创立了自己的BIM协同应用创新中心,并陆续与计支宝,广联达,南方测绘这样的计量支付,工程造价,测绘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他表示,从精细化管理的角度而言,他非常看好计支宝项目管理云平台的内在理念。“因为项目管理最终落到实处,就是对资金的管理。”
尽管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但陈宏伟始终对工程事业充满着信心。他说,他最开心最自豪的时候,就是能在前往一个新的施工单位时,能听到一声熟悉的呼唤“陈老师,我是您的学生”。
教育是百年大计,对于工程行业这样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而言,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在新技术不断投入市场实战的今天,如何培养新一代的高素质工程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不仅是每一个交通教育者的至高追求,更是事关国家未来的使命。
后记
一个半小时的采访,陈院长口吐莲花,妙语连珠。一个知识分子身上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奉献精神使人印象深刻。在这个功利的时代,又有几个人能够主动拒绝高薪,只为了自己的初心与信念去付出呢?更让人敬佩的是,陈院长对于当前交通教育与行业发展诸多问题的解析,发人深省,令人深思。
出品人/计支宝品牌部
文字/刘路伟 编辑/王有为 设计/皮胜军
图片/陈宏伟先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