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o:p>
业主的诉求<o:p></o:p>
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
过去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中,虽然每个团队内部都会存在反馈环节、任务管理、设计协调和其它协作,但是团队之间分工不同、信息模糊、缺乏数据集成,各阶段信息孤岛的壁垒成为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最大的瓶颈,项目各团队间的协同管理只能由业主承担;业主作为核心建设主体,如缺乏信息技术的支持,则无法处理整合项目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产生的庞大的信息,只能采取传统的碎片式管理模式,为此支付的管理成本和浪费的无效成本数额巨大。<o:p></o:p>
价值链割裂的设计、采购、施工、运营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建设项目业主的需要;从利益趋动的角度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诉求之源在于业主,诉求的核心在于全生命周期信息的保存、传递与使用,从而带来综合收益的提升。打破信息孤岛的壁垒,实现信息的流动,是实现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技术基础。BIM技术的出现与应用,其特点正好满足业主对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诉求。
业主主导推行BIM应用模式<o:p></o:p>
最符合BIM全生命周期理念<o:p></o:p>
BIM是面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信息技术, 传统的管理模式的改进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数据创建、计算、分析、管理和共享困难;二是协同困难。<o:p></o:p>
BIM的出现,解决了这两大难题,同时提供实现精细化管理的方法。业主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将是BIM技术应用的最大受益者,获取的是BIM技术在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全面应用的综合收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设周期缩短带来的综合管理成本的降低;产品品质的提升带来的收益增加;协同工作效率的提升带来的无效成本的降低;提升运维率降低运维成本等。所以,由业主主导推行BIM综合应用模式,最符合BIM全生命周期理念。<o:p></o:p>
业主方在BIM推动上有天然优势<o:p></o:p>
跨越完整项目生命周期的管理者<o:p></o:p>
作为最大的收益者和跨越完整项目生命周期的管理者,业主方在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内有持续的动力运用BIM技术进行项目的管理,既加强了对建设项目的控制力,同时又为建设项目各参与方提供了协同工作的平台。<o:p></o:p>
而如果由其它项目参与者主导BIM的综合应用,则存在天然的短板,创建的往往是单一的项目信息源;由于分工的制约,导致信息不对称,利益驱动不够,协同不力,无法关联各类项目信息,容易陷入多个无法控制的数据孤岛。即使是EPC模式的总包,也仍然无法履盖项目前期可研和后期运营。<o:p></o:p>
而一但出现信息孤岛,对于业主方来说,BIM运用的价值和综合收益就会大幅降低,最终导致BIM的综合运用在项目中难以为继。总之,无论是设计方或施工方,都无法取代业主方在BIM推动上的天然优势,无法使基于BIM的成果和服务在全生命周期的整个过程中,通过交互平台的反复传导、共享、使用和更新,持续提升价值,为项目积累综合收益。随着BIM技术的推广,建设模式的改变已成为必然。<o:p></o:p>
BIM技术的运用,使原本割裂的价值链产生了交互,以业主为核心的各类参与方由线性关系变为了网络关系,并共同成为了信息交互平台的组成部分。通过对组织内外部的数据进行深入、多维、实时的挖掘和分析,以满足共享的需求,满足决策层的需求,让数据真正产生价值,重构了建设项目价值链。这是一种生产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的革命,必然导致信息需求与反馈的改变。<o:p></o:p>
伴随这种改变和新工具的使用,各参与方以更高的效率和质量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通过协作平台的信息交互,使其后续价值不断提升,产生溢价,最终为产品和服务的供方带来更高的收益。信息在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交互和分享得越充分,带来的项目综合收益越大,则业主作为最大的受益者运用BIM的驱动力越强。这种建设项目价值链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模式,不仅是工具的变更改变了产出的效率,更重要的是信息的交互改变了产出的成果以及产出成果的方式,最终改变了各参与方提升项目收益的模式。<o:p></o:p>
业主项目管理团队确立BIM目标为:<o:p></o:p>
(1)最低目标:极致的设计优化,努力实现施工零返工;<o:p></o:p>
(2)在确保最低目标实现前提,探索BIM其它应用价值;前期进行充分的BIM应用规划。<o:p></o:p>
BIM应用推广的首要任务<o:p></o:p>
建立标准,统一度量衡<o:p></o:p>
BIM技术的运用,不论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理念,还是从信息技术的特点,都需要匹配统一标准作为基础,如数据的存储、交换、应用、分类与编码等。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集成与协作平台才能保证交互信息的完备性,关联性和一致性,进而满足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成果的管理、使用和积累,使之持续产生价值。就BIM本身的价值而言,在项目全生命周期里面,其更大的价值发挥在建成后维护的50年到100年。通过BIM能更好地开展运营管理,更快更高质地实现空间规划、应急管理、能源管理、资产管理等功能。 尤其对于自持的商业地产而言,BIM对于后期运营的价值更有发挥的空间。<o:p></o:p>
匹配了统一的标准,才能通过平台各参与方反映的功能和技术需求,进而推动BIM软件工具的研发;才能依靠工具的支持,创设流程,改进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才能通过流程实现BIM运用目标,满足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诉求,为项目的各参与方带来收益;最终使BIM的运用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BIM应用的导入,既有在组织内部的实施与发展,也意味着项目中的运用与管理。标准、平台、流程、目标是实施 BIM 的最基本元素。但如果没有标准作为基础支持后续的信息交互和传导,平台和流程相互割裂,所有的成果依然是孤岛上的一块块信息碎片,无法进入建设项目的价值链,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审视目前国内运用BIM的现状,BIM在设计环节中创建的3D模型,由于缺乏统一标准,既难以在互不隶属的设计团队间实现集成与协作,也无法向施工等下游环节传导使用,往往只能仅仅用于效果展示后束之高阁,结果设计单位入不敷出。施工团队为了进行碰撞检查或施工模拟,只能自建模型,发现的问题却无法同步反馈给上游设计团队协同修改,既是重复工作的浪费,投入和产出也不成比例,至于所谓的翻模更是基本沦为作秀;业主想将项目信息进行集成管理并据此衍生其它功能,却发现协同平台要重新搭建,拟进入平台的信息数据标准不同,互不兼容,一切要从零开始,不得不知难而退;部分软件开发商对市场无所适从,要么自建标准、混乱割据,要么得过且过、混水摸鱼,一旦标准有变则所有投入可能付之东流;人才培养也面临窘境,除了某款软件工具的操作,竞再无可学以致用的内容。至于BIM在运营阶段的运用,目前国内还基本处于可望不可及的阶段。
BIM最大受益者是业主<o:p></o:p>
为什么?
首先,作为一种信息化技术,BIM从设计到施工再到最后的运维阶段都可以给业主提供全程高效可控的管理。相比起传统方式,可以少花许多因为行业不透明和沟通问题所导致的“冤枉钱”。即使在被认为是BIM应用较少的住宅领域,BIM的“后发优势”也非常明显。<o:p></o:p>
举个很典型的例子,曾经有一个住宅项目,在前期的设计阶段,BIM所花费的时间和传统的设计方式没有太大差别,但当图纸交付之后,BIM的优势便立刻显现出来。仅仅在预算阶段BIM就比以往人工去翻图纸计算的时间节省了将近一个月,而在之后施工单位的协调和沟通方面BIM也大显神通,最后比预期提前了两个月完成工程,为业主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o:p></o:p>
其次,随着我国信息化和工业化推进,标准化将成为未来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同时随着行业转型升级和竞争的加剧,BIM的应用对于业主来说也将逐渐从“锦上添花”变为必不可少。<o:p></o:p>
另外,BIM在资金决策、工程质量控制、施工安全以及人才管理等多个方面都有潜力值得挖掘,可全面助力业主提升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