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965-0588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就、经验、挑战与展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就、经验、挑战与展望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持续深入推进,逐步构建了中高职贯通、职普融通、职继协同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我国还进一步完善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推动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上,职业教育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职业教育为我国制造业、新兴产业等领域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于国家经济建设;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积极培养各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科技创新等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首先,明确了职业教育类型教育属性。

其次,大力发展职业本科教育。

再次,探索“职教高考”制度。


(二)全面推进产教融合发展

首先,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

其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再次,创新产教融合模式。试点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型行业以及产教融合型企业,创新职业院校的多元化办学模式。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理事会,实行实体化运作。


(三)服务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首先,主动服务脱贫攻坚。一是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为贫困地区培养所需技术技能型人才;二是通过结对帮扶形式,对贫困地区开展全方位扶贫;三是加强对口帮扶贫困地区的基层组织建设,打造服务基层的干部队伍。

其次,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再次,高质量服务“中国制造2025”。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教、以人民为中心和多元主体参与等。这些经验不仅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也为世界职业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其中,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功密码,坚持依法治教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原则,以人民为中心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多元主体参与为职业教育改革注入了活力。


三、我国职业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

(一)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

首先,伴随人工智能在生产领域的广泛使用,特别是在第二产业中的应用,由于其相对高效、低价、安全等特点,将会使一些低技能或重复性较高的职业被人工智能取代,当前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难以适应人工智能背景下产业变革的需求。其次,随着人工智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突破了时空限制,衍生出众多新的职业教育模式。最后,人工智能融入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信息素养也提出了挑战。如何形成职业教育信息化思维方式、如何利用好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如何使用好职业教育信息化手段,是职业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需要面对的问题。


(二)产业升级带来的挑战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依靠人口红利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渐降低,新兴的依靠知识、技术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渐提高。这使得社会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增加。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人工智能等新兴战略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模、培养规格以及培养层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人口变动带来的挑战

人口变动对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挑战是职业教育改革难以回避的问题。首先,人口增速放缓,新生儿数量减少,与之相对应的学前教育等专业规模将会缩小,对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带来挑战。其次,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人口数量增加,对养老服务等专业的需求量也会增加。再次,随着人口的向城移动加速,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数量减少,现代农业生产的规模化要求更多高素质的职业农民,如何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是需要面对的挑战。同时,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意味着城市第二和第三产业劳动力人口增加,对职业培训的需求也相应增加。


(四)乡村振兴带来的挑战

首先,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农村职业学校的硬件设施水平已经大幅提高,但是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并将乡土职业教育资源融入其中既是对农村职业教育管理者的挑战更是对农村职业教育教师的挑战。同时,如何发挥乡土职业教育资源的吸引力,留住乡村精英,为乡村振兴提供在地人才支持也是一个挑战。其次,在城市化高速推进的背景下,乡村人口逐渐减少,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定位就尤为重要,这是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必须面对和回应的问题。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定位存在“为农化”“去农化”“城乡一体化”三种选择。持“为农化”论点的学者认为农村职业教育应培养为乡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新型职业农民;持“去农化”论点的学者认为农村职业教育应培养适应城市化发展的新市民;持“城乡一体化”论点的学者认为农村职业教育既要培养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也要为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提供职业培训。最后,新《职业教育法》并未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专门规定,导致在解决诸如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等问题时得不到足够的法律支持。同时,现有职业教育政策并未建立起与农村职业教育实施相配套的细则,给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措施的具体落实带来一定困难。


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未来展望

(一)主动对接人工智能

首先,就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而言,在宏观层面中央政府应该承担起顶层设计的责任,在中观层面省级政府应承担起建立职业教育信息化联盟的责任,在微观层面职业院校应承担起职业教育信息化改革的主体责任,通过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并为人工智能的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其次,就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而言,应主动对接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布局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专业,并根据专业发展需要,推动人工智能与传统专业的融合。最后,就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而言,应通过产教深度融合提升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度。要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职业教育人工智能平台建设,由职业院校提供技术资源和智力资源,企业提供物质资源和市场资源,从而创新职业教育信息化产教融合模式。


(二)赋能助力产业升级

首先,以产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设置与产业升级相适应的专业课程,特别是技术指向型和知识指向型的课程,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其次,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为导向,依据区域产业发展阶段、发展特点、发展规模,结合专业结构、层次、规模来设置和调整专业,并动态把握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变化,使专业设置适应新技术、新职业、新岗位的需求,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再次,依据技术革新进行专业设置。技术革新在社会生产方式变化、职业岗位变化、劳动组织方式变化等方面影响深远,这要求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将技术革新纳入考虑范围,对传统课程进行改造、优化、升级,以适应职业分工的变化。


(三)积极应对人口变动

首先,加强职业教育的区域合作。应加强职业教育的城乡合作和东西合作,促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跨区域共享,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跨区域流动。同时,“双高计划”职业院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共享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其次,优化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应对新生儿的数量减少,需要适时调整学前教育等专业的招生数量,提高相关专业的专业性,更加注重所培养学生的质量,提高就业竞争力。应对老年人口的数量增加,需要增设养老服务等专业,这些专业不仅要面向本专业的在校生,也要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延迟退休政策的推出,以及60岁以上人口的就业需求,应适时推出针对老年人口的专门职业培训。


(四)全面服务乡村振兴

首先,推动实施针对农村职业教育管理者和农村职业教师的专项培养计划,提高农村职业教育者利用现代化职业教育资源的能力;利用乡土职业教育资源完善农村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能力,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适切性与吸引力。其次,明确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定位为“为农”,这是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立足点,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坚持这一价值定位不动摇。当然,“为农”不是固守乡土社会不做改变,而是始终以为农村、农业、农民发展服务为宗旨,既培养扎根乡土的职业农民,也培养走向城市促进城乡融合的新市民。需要明确的是,其他职业教育也可以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但并不天然具有农村职业教育的“为农”属性。再次,精准服务农村人口的职业培训需求。要鼓励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等职业培训主体主动对接所在区域的农村职业培训需求,根据农村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技术技能人才确定培训内容。最后,要在新《职业教育法》的指导下,制定针对农村职业教育的专项规章,明确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所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进一步明确不同层级政府的投入比例。同时,还要制定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并配套实施细则。(节选自《职教通讯2024年第1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就、经验、挑战与展望

0

0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自:XXX(非计支宝)”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咨询热线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