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965-0588

把握时代脉搏 共话城市发展

近日,在以“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科学”为主题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22年度“中规智库”规划创新年会上,专家学者聚焦行业热点,共论城市科学新的方法,共议城市发展新的格局,为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下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王浩

从流域视角出发做好城市洪涝灾害防治与韧性提升

防御城市洪涝灾害,特别是超标准洪涝灾害,须从流域视角进行系统治理,按照“内涝外治”“内外兼修”的思想。统筹构筑上游拦蓄、排水管网、海绵城市“等五道防线”,从城市规划、设计和抗灾应急层面科学提升城市的“三重韧性”。

城市洪涝问题要从气候与地理背景、国内外情况对比、城市洪涝演变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城市洪涝灾害防治要从流域整体出发,向综合化、系统化和智慧化方向转变。要从“内涝外治”的流域视角出发,分析流域与城市的关系、洪涝标准衔接问题、洪涝灾害链联防联控等方面内容。预报预警是洪涝灾害防控的前哨,要通过工程体系联合调度等手段,实现洪涝灾害链联防联控。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 倪鹏飞

建立统一发展的经济学框架更好地研究中国城市发展

中国城市发展经济学的发展主要基于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以下特征:全国城市——数量从加速到加速与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体系——从单层级单中心向多层嵌套演变,城镇化——从到城市工作到适应城镇化生活,城市财富——新维度的物质财富与知识财富增长。

中国城市崛起的成功和挑战,向现有城市经济学提出了不少挑战,对理论创新发展提供了时间素材和需求。我国在制度、人口、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研究非常深入,但尚未将这些核心要素纳入统一的框架。

需要建立统一发展的经济学框架,更好地研究和服务于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 吴志强

做好城市技术预测厘清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不懈努力,《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成功增列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并确定了5个优先主题。

我国正面临巨大的外部挑战,要做好技术预测、厘清未来发展方向。要精准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和城市发展规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事关我国城镇发展的背景,才能更好地做好城市规划设计技术的预测。

展望未来,城市规划设计技术有城市全生命周期的全智化、都市情感智能感知、家园三元重构等5大突破方向,有区域城镇群落领域、能源系统领域、水系统领域、建造系统领域等9大城市置顶技术领域。未来,大规模人工智能后,城市规划会产生大量的革命性、颠覆性、自发应对的根本变化,要将专业人才纳入规划设计网络。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樊杰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呼唤自主创新的城市科学

从地理视角来看,城市科学重点领域和关键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可持续的城镇化,城镇化的区域模式,国土空间体系中的城镇空间形态与空间结构,城乡地域功能和地域系统。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特殊的巨系统,城市科学是研究复杂性系统的一门前沿且交叉的科学。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呼唤自主创新的城市科学,也为建构自主创新科学提供了条件。

城市科学发展应思想性和学术性并举、计算机方法与实验方法兼备、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并重、交叉研究创新与经典路径依赖相融。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教授 彭永臻

应该与时俱进修改和完善污水排放标准

在城镇污水排放方面,污水一级A排放标准应该因地制宜做好规划与修订;对于湖泊等脆弱水体,应当制订更加严格的污水排放标准;针对无富营养化之虞的非缓流水体,应当制订适当宽松的污水排放标准。

要坚决遏制污水处理盲目提高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Ⅳ水质标准的情况,正确处理污水处理标准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之间的差异与矛盾。

应当更加重视污水排放标准的评估、论证和不断修改完善,为水污染防治法的实施提供更加精准的尺度和可靠的依据,从根本上控制水环境的污染。某些污水排放指标放宽后,应加大执法力度,并充分发挥有关部门的重要作用。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同济大学教授 周俭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为城市构建新愿景方案及实现策略

“城市科学”是一个关于研究城市的学科群,包括城市学、城市形态与功能、城市功能与结构、城乡规划学等。“城市科学”是以“城市”为对象,研究“城市”这种重要、特殊、复杂的人类社会形态的科学。

以“城市空间”为对象,研究城市空间形态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发现和掌握城市空间形态形成与演变的规律和机理,涉及地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应该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过程、机理、机制和动因,再嫁接到空间规划与设计中,提出解决、调控、缓解城市问题的方案,为城市构建新的城市愿景方案及其实现策略。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王凯

构建全过程规划技术体系促进区域与城市安全发展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下半场,“安全与不安全”成为城市科学规划的核心议题。

要“精准分析”,研判多灾种地理分布特征,把握历史周期性的灾害规律,基于城镇化差异特征综合评价灾害风险影响。要“适应技术”,基于区域尺度,构建城市群都市圈尺度的“联调、联保、联控”技术;基于城市尺度,构建城市安全韧性规划技术体系;基于街区尺度,制定适应高密度建成环境的安全应对策略。要“动态评估”,建立“监测—诊断—预警”技术体系,发展城市安全体检技术。

要立足区域与城市的生态与安全发展前提,通过构建“精准分析—适应技术—动态评估”的全过程规划技术体系,丰富并完善“国家空间规划论”,为优化国家的空间结构、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董事长 李存东

“心象自然”是中国园林传统精神的现代诠释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科学,尤其要体现以人为本,以服务人为前提。中国园林是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理想生活的载体,是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精神家园。

园林景观是一种呈现,在人造景观给城市和自然带来改变的背后,隐含着设计师的思考和努力。园林景观设计在不断平衡人和自然的关系的同时,也在不断平衡设计师自身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于是就有了“心象自然”的思考。

“心象自然”是中国园林传统精神的现代诠释,设计师要追求的状态是在创作中将自然内化于心,再由心外化于设计,对自然进行二次创作,用自然展现人性真实,用内心体悟自然的美好——正所谓“象为自然、与心相应”,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0

0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自:XXX(非计支宝)”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咨询热线
顶部